一、学科积淀深厚
本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创建最早的中药学科之一,在我国第一批中科院学部委员,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的着名中医药学专家叶桔泉教授的倡导下,于1960年招收中药学本科专业。1979年起招收中药学研究生,1986年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江苏省中药学与生药学重点学科”(与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科联建)。2000年被评定为A级重点学科,2001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药制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终期评估;2002年1月中药学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国家教育部中药学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1月通过国家教育部考核再次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5两次被评为省优秀学科梯队。
本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被卫生部列为中医药师资培训基地和临床药理基地,先后举办过4期全国中药鉴定师资进修班,2期中药炮制师资进修班,40多期国际中成药进修班、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中药分析师资进修班、执业中药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全国中药房主任继续教育学习班。中药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目前位居全国前茅,前者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后者为江苏省、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主要优势特色水平
1、中药炮制教学科研水平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中药炮制学研究方向团队成员有国家药典委员1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6人。主编《中药炮制学》全国统编、规划教材和专着等11部,建有中药炮制学数据库。目前为博士学位点,教育部精品课程,是全国培养中药炮制专业硕士、博士最多的学科。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自然基金中药炮制项目30余项,部省级课题20多项。本学科先后牵头承担了“八五”5味中毒中药炮制机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3种饮片、“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50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饮片质量平台建设”、4个中药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重大创新药物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项10项,发表SCI论3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300多篇。建有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管局中药炮制重点研究室、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标准化工程中心。举办过3次全国中药炮制师资进修班,以及4次中药炮制教学、科研、生产及临床使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6次。在有毒中药炮制机理、中药炭药、饮片标准和规范化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学科一大优势特色。由于中药饮片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研究成绩突出,被国家药典委员会评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研究先进单位。
2、中药资源与品质评价及中药现代化产业成绩突出,位居全国中医院校前列。
中药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方向团队为中药资源化学及方药研究国家创新群体,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药典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333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建设点,全国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高等教育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目前,主持“97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研究项目。建有银杏等若干个中药材GAP基地,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SCI论40余篇,成功举办全国性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2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同类研究领域领先水平。在中药资源及资源化学基础与应用示范性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由于成绩突出,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3、中药制药共性关键技术—以膜分离技术为代表的中药精制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
围绕“中药药效物质”分离的核心问题,本学科探索中药分离、精制与药效学结合的研究新方法,首次将现代“平衡、速度差与反应”及“场-流”分离科学理论与技术引入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与复方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从被分离组分在空间移动和再分布的宏观和微观变化角度及该过程中的热力学规律去认识“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问题,所提出的“中药药效物质分离系统工程”新观点,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和认可,1项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项目(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无机陶瓷膜精制中药的机理研究”等4个课题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形成《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专着,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作为我校中药制药学博士学位课程教材。
4、中药新药工艺技术创新研究、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取得明显成效。
本学科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学》、《中药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定教材《中药药剂学》。已形成中药制药技术特色。承担的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新技术成功的解决了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问题,采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解决了复方质量控制技术关键问题,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在中药注射剂关键科学问题上,形成自己的技术研究平台。此外一批中药制备工艺技术获得4项发明专利,56项发明专利申请,获授权25项。获新药临床批件6项,新药证书6个,保健食品证书3个,科技成果转化累计经费达 5000余万元。
5、规范化中药药理研究平台特色明显,技术先进。
本学科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历经四年的中医药效应规律研究的探索,创建了具有中医药研究特色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究筛选平台、妇科病药物筛选平台和细胞膜固相色谱法筛选活性成分技术平台,于2003年通过科技部的验收,目前已成为国家中药药理研究基地。由本学科创立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已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国内第一部《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的研究专着即将编着完成。
6、以江苏沿海贝类中药资源为特色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上市”的产、学、研已形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
7、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稳定。
本学科2004年经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评估,我校中药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中药学一级学科第三,高校第二。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6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