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
发布时间: 2023-10-08 浏览次数: 10

项目名称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

项目负责人

段金廒

承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联系方式

025-85811917

项目来源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知识产权状况

新药证书     临床批件    保健食品     专利 √    

专利情况

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  其他 

专利名称

 

专利号

 

项目基本情况

应用研究

中药学

项目负责人简介

段金廒,二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全国首届中医药领军人才工程“岐黄学者”,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中药资源化学及资源循环利用、方剂功效物质及中药配伍禁忌研究,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其中SCI收录260余篇;8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作为第一授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6项。

成果简介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重大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该项目围绕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共性关键技术与转化应用持续攻关与创新,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一、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引领我国中药产业绿色发展。基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类型多样、组成复杂、资源化利用途径多元等特点,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形成综合效益显著增加、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显著减少的一增一减绿色发展样板。

二、创新性地系统构建了适宜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三套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生物工程及酶工程技术的抗性微生物筛选-工程菌构建-产酶发酵-酶解糖化技术相互耦联嵌套的生物转化技术体系及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创建了基于资源性物质富集制备技术单元与热裂解技术单元相互耦合的酶解释放-/色谱分离工程-热解炭化炭、液、气联产化学转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适宜于中药固废物理化特性的转化制备生物质颗粒、系列板材、栽培基质等的物理转化技术体系。

三、创新性地将非药用部位、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为新医药及健康产品、新资源药材、纤维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生物炭及炭基复合肥等8大类30余种资源性产品,实现了源于农田归于农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

研究成果已获国家知识产权46项;建立技术标准58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其中SCI收录82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等。

项目进展

已部分实现产业化

应用前景

本项目成果可应用于中药材生产过程非药用部位及产地加工下脚料的资源化利用,中药提取后药渣的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形成综合效益显著增加、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显著减少的“一增一减”绿色发展样板,为推动我国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易推广的有效途径。

转让或合作

方式

建议合作方式

成果转让或作价入股

附件

  

图1  丹参酮医药中间体及资源性产品

图2 瓜蒌瓤系列资源性

图3  木塑板材

图4  生物炭



  Copyright © 2005 - 2021 南京中医药大学 网络管理与信息化办公室制作维护
地址:江苏省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苏ICP备11032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