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教育报》3版新闻·要闻版,报道我校在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和国际开放——守正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
不断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和国际开放——
守正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主任致函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正式确认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任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至此,该校进入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第十届任期。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强烈的答卷意识,围绕传承、创新两条主线,努力推动中国传统医药在中国大地扎根、在世界范围传播。“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传承是‘脚跟’,创新是‘灵魂’。”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说。
以中医思维打造人才培养底色
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和科研问题的中医药人才,是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强化中医经典学习,彰显中医原创思维,融汇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构建了复合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临床诊疗能力的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该校近年来引入“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各环节均设置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训练模块,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的中医思维。
对该校师生而言,传统中医文化的继承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成为每一位南中医学子所要经历的“必修课”,丰富的中医经典和文化类课程、中医文化系列讲座、“青囊读书会”等都是给学生们准备的经典大餐。
“理解了中医理论深厚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科研中更好地传承精华、融汇新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中医学专业硕士生王雨轩通过基于计算机模拟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战疫前线广泛使用的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展开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在SCI医学期刊发表,完成了从读经典、用经典,到以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挖掘经典的进阶之旅。
在开放协同中答好中医药发展答卷
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后,南京中医药大学明确要建中药学学科群。“我们从中医药学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出发,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胡刚说,答好中医药发展之卷,一定要围绕中医药学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2018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共建新中药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协同发力。今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新中药学院院长柳红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合作,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靶向SARS-CoV-2病毒候选药物,相关成果4月于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为抗击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必须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开放,医教研协同、政产学研协同。”程纯说,新时代,中医药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封闭、体内循环,是没有出路的。
黄葵胶囊是该校走协同开放之路的典型成果。这味药多年前本是学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的名医药方之一,近年逐渐从一个“单味药”发展演变为上榜“2019临床价值中成药品牌”、年产值超5亿元的现代中药,成为一款拳头产品。
长期以来,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突出问题。该校教授段金廒深耕中药产业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之路。经他研发,以中药材菊花为例,原本废弃的菊花茎叶变成了精油、空气清新剂等产品,其残秆经处理变成含纤维素酶的炭基复合肥产品。
把经方的火种带向世界
中医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近10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中澳、中瑞等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广泛开展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贸易、文化交流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医药。
“要面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首要是传承好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学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旭介绍,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推出了一批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的国际标准,形成了新时代“融入生命生活”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
“中医”始终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澳大利亚的一名社区大学教师布朗通过中医孔子学院接触到中医与养生课程,成了当地有名的“中医粉”——不仅时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分享就诊体验,还主动帮助中医孔子学院中方教师翻译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中医术语。
“我们在传授中医药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坚持灵活而不是机械地、生动而不是生硬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艳萍说,在教学与推介活动中摒弃冲突与对立,潜移默化地植入中国元素、展示中国形象、体现中国文化符号,是寻求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共生和发展之道。
中医经方是“中医药学规范性最强的核心内容”。2016年,学校成立国际经方学院,面向国际国内开展经方医学培训。学院院长黄煌把经方的火种带到了南美洲的智利,美国的西雅图、旧金山,阿尔卑斯山下、莱茵河畔……